近日,英国广播公司(BBC)驻华记者劳拉・比克的报道,将中国巨型天坑推至公众视野前沿。这些天坑,作为世界古老森林的重要栖息地,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旅游热潮,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保护挑战。
中国,作为全球天坑分布的核心区域,拥有全球约三分之二的天坑资源,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科学家的目光。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天坑群,更是以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研究热点。当地向导费哥带领来自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专家深入古老天坑时,新物种的发现令专家们惊叹不已,这也凸显了这些天坑作为自然宝库的珍贵价值。
天坑的形成源于地下河对石灰岩的长期侵蚀,最终导致地面塌陷。其深度和宽度至少达 100 米才能被定义为天坑,而广西 2022 年发现的天坑,深入地下 300 米,宽 150 米,规模令人震撼。在天坑内部,独特的生态环境庇护着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包括野生兰花、洞穴鱼、蜘蛛和蜗牛等,宛如一个与世隔绝的自然博物馆。
近年来,社交媒体的传播让广西天坑声名远扬,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希望亲身体验这一自然奇观。对于刚刚脱贫的广西地区而言,旅游业的兴起无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以距离天坑最近的平峨村为例,旅游开发不仅带来了收入,还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状况。
然而,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隐忧也逐渐浮现。在距离平峨村约 50 公里处,开发商建造了号称最高的观景台,俯瞰世界第二深的大石围天坑,大量游客的涌入对天坑生态系统造成了潜在压力。对此,中国顶尖天坑研究员沈丽娜博士表示担忧,她强调天坑是珍稀濒危植物的重要栖息地,过度开发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可逆的破坏。目前,已经有天坑因保护独特兰花品种而对游客关闭。
沈博士认为,在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至关重要。例如,利用热气球、无人机航拍以及合理规划远距离观察路径等方式,可以在满足游客观赏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费哥也赞同这一观点,并表示当地有明确的规则来保护天坑及其生态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中国科学家发现了深度超过 190 米的巨型喀斯特天坑 “老鹰”,其内部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为研究地球生态演变提供了珍贵样本。这个天坑与周边天坑通过洞穴系统和地下河相连,形成了北回归线以南最大的天坑群。洞穴探险队队长陈立新描述坑底古树参天、植物繁茂,独特的生态环境令人惊叹。
中国巨型天坑在吸引游客、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妥善保护其生态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需共同努力,在开发与保护之间寻得平衡,确保这一珍贵的自然遗产得以持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