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 29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于阿塞拜疆进行,各国围绕国际碳市场细节展开深入探讨之际,远在东方的中国,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世界林业产业大会上,悄然推动着全球木材供应链领域的重大变革。
此次世界林业产业大会作为中国 - 东盟博览会(CAEXPO)的重要构成部分,吸引了全球目光。大会期间,中国成功签订价值超 27 亿美元(约合 194 亿元人民币)的林业合同。这一举措,无疑让中国在全球木材供应链中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引发行业内外广泛关注。
中国 - 东盟博览会作为全球规模居前的盛会,长期致力于促进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在贸易、投资和旅游等多元领域的深度合作。而东盟,早在 2002 年便与中国签署《中国 - 东盟自由贸易协定》(ACFTA),如今更是 “一带一路” 倡议的关键合作伙伴。众多东盟国家将 “一带一路” 倡议视为发展本国基础设施、提振国内经济的重要机遇,尤其在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放缓的当下,这种合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为期两天的世界林业产业大会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聚焦林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林业部门权威人士、国际组织代表以及来自全球的 1100 多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行业发展新路径。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关志鸥在大会上透露,截至 2023 年,中国森林覆盖率已突破国土面积的 25%,森林蓄积量高达 200 亿立方米以上。去年,中国林业产业总产值一举超过 9 万亿元,已然在全球林业生产、贸易和消费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作为全球公认的 “世界工厂”,中国在林产品贸易领域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全球超 30% 的林产品贸易与中国紧密相连,其中胶合板贸易占比更是高达 70% 以上,这一数据不仅涵盖中国大陆的贸易量,还包括中国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相关企业的业务贡献。同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林产品消费市场,吸纳了全球 18%、亚洲 71% 的林产品需求。然而,中国对进口木材(锯材、原木、纸浆和纸张等)的依赖程度也较高,进口占比达 55%。
此次中国在世界林业产业大会上的积极作为,是否会引发全球木材供应链格局的新一轮调整?其签订的大额林业合同又将如何影响后续的木材贸易走向?中国在全球林业产业中又将扮演怎样更为重要的角色?这些问题,都成为木材行业从业者以及关注全球林业发展人士热议的焦点,未来的行业发展态势,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