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盟203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的框架下,一场关于木材供应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深度探讨正在展开。近期,一项由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主导的研究,携手多家权威科研机构,揭示了不同保护策略下欧盟木材生物经济的发展图景,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木材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
森林,作为地球的绿色肺叶,不仅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木材等生物基材料的重要来源。然而,随着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的日益严峻,如何在保护自然与发展经济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摆在政策制定者和行业人士面前的一大挑战。
研究团队通过先进的GLOBIOM模型,模拟了七种不同森林保护情景下,直至2100年欧盟木材收获量与贸易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无论采取何种保护措施,未来可收获的生物量均呈增长态势,但具体增幅及对木材出口的影响则因策略而异。在最为均衡的保护方案下,通过在各成员国等比例划分保护区,木材收获量有望实现高达24%的增长,同时促进木材产品净出口的提升。即便是在最为严格的保护场景中,欧盟木材收获仍能保持20%的增长率,尽管这可能导致木材产品净出口的轻微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还发现欧盟减少伐木活动可能会使其他地区,尤其是北方森林的木材收获量增加,这一“蝴蝶效应”凸显了全球森林管理的联动性。专家强调,森林管理政策需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通过科学规划与国际合作,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欧盟的生物多样性战略及其对木材生物经济的影响,为全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中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双碳”目标的提出,木材行业的绿色转型已成为必然选择。借鉴欧盟的实践,中国木材行业应积极探索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与利用,推动木材生物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欧盟生物多样性战略对木材供应与生态平衡的探索,不仅为欧盟自身提供了科学依据,更为全球范围内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未来,随着更多研究的深入和政策的实施,木材行业有望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经济发展之间找到更加稳固的平衡点,共同绘制出一幅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蓝图。